湖北一遗址新发现“水坝”遗存 见证史前治水智慧
中新社武汉11月29日电 (记者 梁婷)记者29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沙洋城河遗址新发现距今约5000年的“水坝”遗存。专家推测其用于旱季供水、涝季排水,相关发现见证了长江中游先民治水智慧,为探索长江中游史前治水区域差异提供了关键样本。 11月14日,航拍湖北沙洋城河遗址“水坝”遗存。(城河遗址联合考古队供图) 据了解,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地处汉江西侧、长湖北岸,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年代距今约5100年—4500年。 从2019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重大项目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北部、西部区域开展系统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史前治水模式是考古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城河城址依水而建,但城址与城河支流间有高岗相隔。此次考古,在遗址城外泊阳湖、邓关台地点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水坝”遗迹。 城河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彭小军接受电话采访时介绍说,“水坝”遗迹横跨城河支流河谷,南北长260米,西最宽处为39米,地面可见最大高度为6.5米。 综合前期勘探信息推断,“水坝”用于拦截城河支流水资源,在北部区域形成蓄水区,水资源借助北部岗地的人工沟进入城内,实现城内旱季供水、涝季排水功能。 彭小军表示,屈家岭文化时期,水利功能分解于不同聚落中,这些聚落共同构成了江汉平原治水体系。城河遗址展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呈现出史前水利社会的“江汉特征”。(完) 【编辑:刘阳禾】 ,NIGcvdvevr0
- 百度百科_全球领先的中文百科全书
- 百度知道 - 全球领先中文互动问答平台
- 新闻_YNET.com北青网
- 新闻频道_广州日报大洋网
- 新西兰球手首夺香港壁球公开赛男子冠军
- 焦点访谈:呼吸道疾病高发如何防治
- 苏翊鸣回归后霸气夺冠用新动作击败日本四位选手
- 桂林漓江源头瑶寨欢庆盘王节展示瑶族文化魅力
- 太行山麓,清漳河畔
- 西藏赴粤推介冬季游:所有A级景区免费游览
- 俄国防部:在莫斯科州上空摧毁乌克兰无人机
- 每平方米最高不超过2.8元!广东广州明确物业费指导价
- 张本智和:给妹妹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首战表现打100分
- 扒下假骑手的“马甲”
- 美国众议院投票决定驱逐众议员桑托斯
- 哈萨克斯坦与多哥总统举行会谈
- 马来西亚“00后”博主:期盼以镜为笔赓续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