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遗址新发现“水坝”遗存 见证史前治水智慧

s

湖北一遗址新发现“水坝”遗存 见证史前治水智慧

  中新社武汉11月29日电 (记者 梁婷)记者29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沙洋城河遗址新发现距今约5000年的“水坝”遗存。专家推测其用于旱季供水、涝季排水,相关发现见证了长江中游先民治水智慧,为探索长江中游史前治水区域差异提供了关键样本。 11月14日,航拍湖北沙洋城河遗址“水坝”遗存。(城河遗址联合考古队供图)   据了解,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地处汉江西侧、长湖北岸,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年代距今约5100年—4500年。   从2019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重大项目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北部、西部区域开展系统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史前治水模式是考古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城河城址依水而建,但城址与城河支流间有高岗相隔。此次考古,在遗址城外泊阳湖、邓关台地点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水坝”遗迹。   城河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彭小军接受电话采访时介绍说,“水坝”遗迹横跨城河支流河谷,南北长260米,西最宽处为39米,地面可见最大高度为6.5米。   综合前期勘探信息推断,“水坝”用于拦截城河支流水资源,在北部区域形成蓄水区,水资源借助北部岗地的人工沟进入城内,实现城内旱季供水、涝季排水功能。   彭小军表示,屈家岭文化时期,水利功能分解于不同聚落中,这些聚落共同构成了江汉平原治水体系。城河遗址展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呈现出史前水利社会的“江汉特征”。(完) 【编辑:刘阳禾】 ,NIGcvdvevr0

热点推荐 八旬诗人画家杨国光:“庖丁解牛式”的写意人生|“美军是臭名昭著的污染者”,海岛居民抱怨——|《金色阳光照大路》MV发布唱响铁路通达“香格里拉”|劳马:为文学情结注入哲学色彩|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决赛收官增专项人才政策|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祭: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广东累计投入省级以上公益林补偿资金317亿元|北京多地拍到罕见极光|居民家门口安可视门铃被判侵犯邻居隐私|宠物食品“智造升级”上海5G智能工厂助力“它经济”|浙江宁波“侨商之家”成立20周年:续写新“侨”故事|“慈善事业+为侨服务”福建宁德积极扶助侨界困难群众|福建长汀启动首届汀州国际文化交流节|较强冷空气继续影响中东部地区|【一线调研·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圳六个90%的背后
返回顶部